宣传教育

首页» 宣传教育

施一公:为新时代多尽一份力

   来源:人民日报    发布日期: 2017-11-22   浏览次数:

  “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,我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。无论是在会场内还是在会场外,无论是当我回到学校,还是去美国出差,所到之处,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,中国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,一个引领新时代的坚强领导核心。”谈起现场聆听十九大报告的情景,施一公仍很兴奋。

  就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不久,11月17日,施一公率领团队在生物学领域最权威的杂志之一《细胞》上,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“剪接体催化后状态结构”的文章,在该研究领域,就完成时间和论文投稿而言,施一公的团队是世界第一。“这篇成果的发表,意味着我们一直攻坚的RNA剪接体结构与机理研究已经连续取得前沿突破,也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已处于领先位置。”施一公的语气,自豪而坚定。

  以施一公为代表的一大批当代科学家是有理由自豪的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,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,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,科技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,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、国人自豪的成就。

  结合自己所在的结构生物学领域,施一公有感而发: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这5年,在结构生物学领域,我们可以自豪地说,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一所大学比清华大学做得更好。我们完成了从远远地看着别人领跑,到跟跑,再到现在领跑的飞跃。而在10年前,同样在这个领域,我们的排名根本无法跻身前10名,甚至前20名。过去5年间,由于冷冻电子显微镜的布局,使得大量成果在2013年后井喷式出现。而这个布局,是20年前不可能做到的。因为它高度依赖于国家的发展,依赖于国家对科技的投入。

  一个数据很有代表性。施一公谈道,从1984年清华大学恢复生物系到2009年,全系在《科学》杂志上只发表过一篇研究论文,但在过去8年中,我们在《自然》和《科学》上一共发表了60多篇论文。从1到60,从1/4世纪到8年,简单的对比,折射出中国科技进步的速度。

  取得如此成绩,依赖于党和国家对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坚持、依赖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,而更重要的原因,是坚持党的领导。尽管已过去整整20年,对一件事,施一公一直印象深刻,到今天依然记忆犹新。那是1997年,施一公即将去普林斯顿大学任教,那一年正值印度独立50周年,当时纽约时报撰写了多篇稿件评论印度独立之后的发展,并专门对比了中国与印度。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,印度1947年独立,两个国家无论从建国时间、人口寿命还是人均GDP等方面都比较接近,而且都是从百废待兴的相对落后状态一路走来。50年的时间过去了,印度已经在人口寿命、医疗卫生、城市建设、教育水平、人民的幸福感等多个方面落后于中国。如今印度在多个领域,更是严重落后于中国。西方媒体得出的结论是,中国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。“对于幅员辽阔、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,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,带领全体人民凝神聚气一起往前走。这是中国快速发展的秘诀和法宝。”

  党的十九大再一次让施一公坚定了这一点,也让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坚定了这一点。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。在新时代凝聚全党、团结人民、勇往直前,必须要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。今天,肩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,更好进行伟大斗争、建设伟大工程、推进伟大事业、实现伟大梦想,我们党更加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。

  “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之后,我同科技、教育、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学者交流,大家普遍认为,党的十九大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各领域的部署,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,是顺应历史潮流和代表未来方向的。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科学部署,也是源于我们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。” 施一公说。

  作为一名始终致力于前沿科学领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,作为清华大学的副校长、欧美同学会的副会长,对于施一公来说,最受鼓舞的,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,强化基础研究,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、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”以及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,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”的要求。

  “这体现了国家对于建设科技强国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视,给了所有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以巨大的信心,也给了准备回来报效祖国的海外学子以巨大的信心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们国家正迎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‘归国潮’,截至2016年底,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经超过265万人。作为其中的一分子,我感谢这个时代,这个精彩的大时代、新时代。我也很想在这个时代中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。所以我对自己说,我会尽全力在清华大学培养人才,帮助清华大学在生命学科方面往前再跨一大步,同时,与所有的科学家一道,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道,为中国能够在本世纪中叶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,为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尽一份力。”施一公说。(人民日报记者 赵婀娜)